Page 6 - Demo
P. 6
004 | 評審感言評審感言文|陳冠君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「2025 臺灣美術新貌獎」評審團由莊明中(召集人)、洪根深、黃銘祝、林珮淳、陳冠君、魏炎順、陳一凡等 7 位委員組成。今年共收到 135 件參賽作品,經過初審議選出 46 件入選;入選作品完成現場布展後,再次經歷複審三輪投票,最終選出獲獎者。美展在特定空間中容納了眾多作品,雖然有不同主題、敘事邏輯、與媒材表現,在大量又細碎圖像與物件底下,總能構成一個「美展」的集合。自 2016 年「臺灣美術新貌獎」取消了媒材、尺幅與年齡限制的條件後,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得到一種獨立關注,展覽型態隨著每位創作者的觀點而轉變,讓觀看思維更加自由,如此差異性與游移性可以打開更多視點與想像。榮獲新貌獎的藝術家蔡瑜作品〈吾名是〉,作品是任何一個都市的縮影,縮小的尺寸暗示了人為風景的樣態。招牌代表的是一個行業、一個群體,雖然未可見,背後可能是一個空間的存在,仍然是生長、生活的狀態。這一種未可見的狀態指涉某個城市過去到未來的「宿命」。作品媒材運用是合於意義脈絡的,街頭拾得的鏡面使得空間從外在現實進入內在思考。在黑夜的背景下,濾掉了過多雜亂吵雜的城市景象,觀者重新回到空間與記憶交錯的位置。獲評審團獎的簡祐呈作品〈實際的空性〉,以 3D 掃描物件結合VR虛擬空間,構築出虛構的風景。觀者是從飛越觀點向前,在背景聲響的引導下,隱約意會是處在自然與廢墟並置的世界觀,但是空間所見缺乏完整敘事,只是要不斷撿拾迎面而來的異物—辨別為何物,在設好的路徑中,觀者要持續拼湊破碎的形象,找尋未完成的想像。第二位評審團獎的方世河作品〈遇見源頭〉,以菊花的水墨白描、柚子皮與鐵絲三者共構的作品,創作者掌握到單一材質的物性,線性抽象在不同維度的展開,各自形構自身的感官意象。〈遇見源頭〉字義是重返的意念,或許來自於個人創作直觀,來自於技法的熟練度,來自於自身的定性,讓作品指涉的意義變得輕盈。第三位評審團獎莊駿良的作品〈植入程序〉,主題是傳達科技的末日情境,當科技進化後棄人類文明,作者創造出十四隻擬態生物,無控制性地在場域擴散,創作者擅長運用材質與複雜的表面肌理,給人逼近真實的視覺。但是「擬態」意謂生物原型並不存在,它只是無目的自我繁殖,因此要表現生物的能動與真實,其構造關係與有機性如何呈現?作品細節處看見關節鎖緊的螺絲五金,反而是成為生物性的疑點。觀察現今全國各項美展得奬作品,主流還是以美術「學院」主導,惟新貌展投件作品仍有不少是在框架之外,可以看見創作者的突圍意識,其特徵在於藝術理念與技法上透露初心者的個人調性,帶著未修琢氣質,不精準的敘事,不拘於套路的手法,不受限於單一材質,如果無涉於得與否,這些特性或許提供一些反思:何為美展的典範模式,美展成為藝術生產的起點/還是終點,年輕世代的美學思維是思辨/還是詭辯?

